联系我们
-
南昌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791-86610191
传真:0791-86612574
邮编:330025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桃花路400号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南昌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1日 阅读: 来自:本站原创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一次把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概括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目标任务。这是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的新升华,对于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说,这“四个加快”就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社会管理体制侧重于明确各类社会主体作用,保持社会关系协调、富有活力、有序运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侧重于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侧重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会管理机制侧重于社会全过程重要环节的调节、治理。这些方面构成了新型社会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支柱。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体制作出新概括,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为“社会管理体制”,并把“法治保障”纳入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了社会管理体制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布局。概括地说,党委领导是核心,应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负责是关键,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健全职责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创新公共政策体系;社会协同是依托,应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的协助配合作用,特别是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体系发展,健全基层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推动社会管理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公众参与是基础,应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法治保障是基石,应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把社会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政府主导,就是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应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体制,着力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象覆盖全体人民,着力编织覆盖全社会、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使人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可持续,就是立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眼长远、循序渐进。
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指明了方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运行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一是实行政社分开,即行政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利分开。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要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二是实行权责明确,通过法律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权利和责任,权、责、利相统一、相对等。三是实行依法自治,以法律为自治准绳。应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培育和规范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尤其是公益类、服务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乡社区组织,给社会组织以更充分的信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源头治理是治本之策。应将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树立民生为先、服务为先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动态管理是化解之策。应建立健全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平稳有序运行。应急处置是保全之策。应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及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坚持正确方向。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社会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等方面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辙。我们要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社会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体制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坚持问题意识和制度导向。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过程。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面临许多与别的时代、别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管理体制问题、社会建设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就是时代的呼声。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同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我国社会治理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应高度重视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治理文明优秀成果,包括重视道德教化和家庭的作用;也应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推动社会建设中形成的鲜明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以及群众工作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内核和可靠支柱。同时,必须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勇于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社会建设现状,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努力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在各方面体制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合,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创新中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改革。把握好各方面体制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规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面协调地加以推进。
坚持加强宏观指导和鼓励基层创造相结合。构建现代社会体制、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应坚持30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领导改革方法。重视加强社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系统研究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社会体制改革中的实践创造,鼓励大胆试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及时推广新鲜经验。
- 上一篇:中国梦的价值意蕴
- 下一篇:鼓作气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把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引向深入